常德市现有县域普通高中(以下简称县中)27所,其中省级示范高中7所、市级示范高中13所,在校学生69792人。常德市高考成绩、录取率多年稳居全省前列,一批特色高中竞相发展。主要做法是“十个坚持”。
一、坚持党政重教。常德市委、市政府把办好县域高中作为市县两级“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”的标志性、系统性、接力性工作。突出“一把手抓教育”,推动各地党政领导争做“教育书记”“教育县长”。定期专题议教,开展联校支教,各地建立一名县级领导、多家县直部门联系一所学校的援教支教制度。
二、坚持投入促教。科学合理优布局,推动县中向县城集聚,全市累计投入约30亿元,高标准迁建了5所县一中,高质量整合了9所农村高中。县市区累计投入约20亿元,增建教学用房、改造运动场馆、添置教学设备,高中大班额全面清零,教室智慧终端实现全覆盖。目前,全市累计化解县中债务8亿多元。
三、坚持头雁强教。强化党建引领,实行专家治校,形成“头雁领飞、群雁齐飞”的生动局面。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,实现县中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,实行师德问题“一票否决”,实施校长梯队培养计划。
四、坚持名师带教。实施名师工程,持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。培优学科带头人,发挥示范带头效应,促进学科特色发展;培强优秀班主任,完善班主任选聘、激励和定期培训机制,让素质高、能力强、有激情的教师乐当班主任、当好班主任;培养骨干教师队伍,构建“教坛新秀—教学能手—骨干教师—学科带头人—名教师”成长体系。
五、坚持人才兴教。最大限度地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,吸引和凝聚一大批优秀教育教学人才。搞活编制管理。在编制动态管理、足额配备的基础上,常德市将504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纳入“周转池”管理。实行自主招聘。完善落实校招、面签、公开招聘等制度,打通教育人才引进“绿色通道”。创新职称评定。向高中学校一线教师、骨干教师倾斜,支持高中学校按需设岗、按岗聘任、以岗定薪。加大关爱力度。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,常德市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,开全省先河给予获奖对象10万元重奖。
六、坚持阳光办教。把公平公正落实到招生就读的全过程各环节,让广大学生均衡享受教育资源。推动招生由“一把尺子”转向指标到校。实行阳光招生,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“指标到校、一校一线”。推动分班由“掐尖分等”转向平等均衡。不设重点班、实验班,高中三个年级均按成绩和性别平行分班,科任老师按职称、年龄、性别和综合素质均衡搭配。推动办学由上下分层转向特色分类。根据学校城乡、师资差异及发展潜力统筹布局,打造了一批艺术高中、体育高中、外语高中、科技高中等特色学校。
七、坚持五育立教。围绕学生成长成才,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。创新特色德育,让学生“自发学”。推行“课程立德、文化养德、自主习德、全员育德”德育模式,开展“体验式”“融入式”德育实践。发展素质教育,让学生“学得好”。建立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,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、人格培养、品德提升、身心健康、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。推动帮扶共育,让学生“不掉队”。示范高中与一般高中、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一同抓,推动县域内高中干部互派、教师互动、资源共享,建立教师结对帮扶“潜能生”“学困生”机制,促进学校齐头并进、学生全面提升。
八、坚持课堂优教。把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,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。以高效课堂提质量,秉持“课比天大”的理念,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,全力打造特色课堂、高效课堂。以校本课程创特色,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和必修课程校本化改造。以教研改革强内涵,配齐各学科专职教研员,利用湘鄂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联盟实行抱团教研,坚持校长推门听评课制度,全面推行集体备课磨课制度。
九、坚持文化润教。用特色文化引领,用文化传承浸润,用文化创建推动,形成“一校一品牌、校校有特色”的创建成果,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特色项目。
十、坚持社会助教。着力建优平台、畅通渠道,让全社会更好地关心支持教育事业。依托基金会奖教助学,每年县市区一中基金分会奖励师生都在100万元以上。目前,常德市本级、桃源县、石门县、汉寿县教育基金会结余资金均超过6000万元。鼓励各方面齐帮互促,湖南省郑洞国教育基金会、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一批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纷纷来常捐资助学。实行家校社协同育人,深入开展“大家访、大沟通”,实现家校有效联合、双向良性互动。
责编:刘丹 编辑:彭娇
来源:常德市人民政府